Wednesday, November 24, 2010

Ton Koopman’s Haydn & Mozart。

Ton Koopman,是指揮家,獨奏家,伴奏家,也彈古鍵琴。

第一次現場聽海頓(Franz Joseph Haydn 1932-1809)。不是太喜歡,也沒什麼抗拒,只覺得那是工工整整的樂章,快是快,慢是慢,沒什麼驚喜。不像蕭邦,好些樂章中,都蘊藏著微妙的轉折,由快樂眨眼間投向悲情,由清晨一轉眼已到黃昏。你會在下一個音符的銜接點,忽爾進入另一個季節,總是那麼的無從預測。這是我聽蕭邦的感覺。而聽莫札特,卻是開心無比的。跳脫活躍歡欣豐盛,樂章中讓人感到生命在奔馳。柴可夫斯基的,很是激昂,是我喜歡聽的種類。舒曼的,聽幾分鐘已想跌進夢鄉。跟好聽與否無關,我認為那是舒曼樂章與我起的化學作用(?)。………原諒一個古典樂初哥寫的文字,因為,樂章無涯,聽得不多,暫時的感覺就是那樣。

第二段是莫札特,奏的是Symphony No.40 in G minor, K550。我喜歡聽終曲(Finale),即是第四段。集朝氣與活力於一曲,像飛上枝頭的鳥,拍翅在草叢的蝶,既輕且快。

那個晚上的演奏會,是以管弦為主。我本身愛聽鋼琴多於管弦樂,不過那個晚上,也聽到一段短短的古鍵琴演奏,由指揮家Ton Koopman彈奏的。

如果你本身也不愛聽弦樂的話,不如試試這樣,在欣賞樂章時,看能不能將大提琴、中提琴及小提琴的聲音分開來,在大多的時候,弦樂之所以引人入勝,是那種漸次遞增,或逐步退減的琴音。由單一的小提琴,擴闊至中小提琴,再加入大提琴後,也許又會退回只有小提琴,留心聽那些變化與樂音之間的滑動,旋律與旋律間,因不同樂器的演奏,產生出不同的花火。之前的我,並不懂得怎去欣賞弦樂之美,這是D教我的。

又,假如你未曾聽過古典樂的演奏會,不妨去聽一聽,也許你會愛上。不過有個小提示,寫出來以作大家參考。話說多年前頭一次去聽演奏會,並不知道古典樂的結構,即是並不知道一首樂曲,可分為幾個樂章(movement)。一首曲,無論是鋼琴或管弦樂,都有段落分割開的。每段樂章與樂章間,大約停頓兩至三秒後,才會進入另一個樂章。而在每個樂章與樂章之間,其實呢,是無需拍掌的。拍掌反而會延誤了另一樂章的開始。拍掌,該在幾個樂章都演奏完畢的時候。普通來說,交響曲與協奏曲都是三或四個movement的,可在場刊看到。

當年不知道規矩的我,在movement與movement之間,咪起勢拍掌囉!你說,那多失禮。

聽古典樂,雖然已幾年,但還是初哥,幸好今年遇到D San,教懂我不少。以後若寫關於演奏會的,如果有什麼遺漏(或錯誤之處),也希望高人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