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August 03, 2009

我們的心聲。

收到讀者的信,如下:

「我都有看那話劇,而最火滾兼驚訝的,是一直佔去海報的譚炳文先生,只是錄音演出!??咁同看演唱會發現咪咀有咩分別呢?」----- 王小姐

「看到你寫有關《唸鬼簿》,實在多謝你說出我的心聲﹗
我想此劇本來的意圖可能是好的,起碼想有點「實驗性」- 用戲劇去講鬼故事,而且是中國傳統的鬼故事(這在香港劇場算是比較少有吧,有印象的是香港話劇團的《長髮幽靈》),可惜是眼高手低,編劇甚至不能好好的、完整的說完一個故事。
又,就算故事簿弱不堪,如果能用氣氛搭救 (即觀眾可以驚餐飽),我想我都不至於會寫這 email 認同你鬧得對。
總的來說,編劇、導演、演員 (除了譚炳文及「白面鬼」之外)都不稱職。
不過,我估,(心裡)鬧得最勁的,一定是譚炳文,宣傳上用上他大大個樣,現在此劇爛尾至此,其實明明不關他的事,但觀眾可能都會入他數。
不知有沒有電台會找譚炳文做返個「恐怖熱線」? 《唸鬼簿》如果改寫成廣播劇,單用譚炳文都肯定比現在好上百倍。
Anyway,多謝你花時間看完這 email.希望大家以後時運高,看到的都是好戲,畢竟時間精力有限,看到爛劇真的很嬲。」----- Linda

+++++


在香港,愛看文娛節目的人,其實很多。假如在時運低時,看到爛劇的機會,其實是頗多的。

編劇一時失手不要緊,下次再來過就好,我只是最不喜歡那種自以為是的自瀆者。雖然創作從來是個人的東西,不過也請行行善,顧及一下我們這種時間/精力/金錢都有限,但又愛看文娛節目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