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喻為日本其中一個最有影響力的導演「寺山修司」,我還是今年十月才初次聽到他的名字。朋友問我懂不懂「寺山修司」,曾看過什麼關於他的電影?知道他的歷史及背景嗎?我直說不知道,甚至連google it都嫌浪費時間。不認識就是不認識啦,我不會扮勁,在這裡寫到天花亂墮的。
電影門票,在十月已預訂妥當。由這個月3號起,到15號,一連十幾天都可在康文署舉辦的「世界電影經典回顧」裡,看到大師的鉅獻。
我頭一趟接觸這位導演的電影,作為一個初哥,我只能說,看後自覺有點精神錯亂。第一場看了「拋掉書本跑上街」,鏡頭晃得厲害,而且影像時明時暗,常有大特寫,加上這電影是沒有明顯劇情的啦(是他首套執導的長電影),我簡直看得想死。也看了另一場的「再見方舟」,這套好一點,有劇情的。我並不是接受不了沒有劇情的電影,但卻受不了沒有劇情之餘,又嘈又亂又追不到字幕又讓人看到頭暈的電影。
實不相瞞呀,我們坐在第一行!票雖然是十月已訂好,但負責訂票的那位仁兄,在電話裡由於沒跟訂票小姐說明想坐什麼位置,而那位小姐就自行判斷地,把第一行給了我的朋友。大哥!現在不是演唱會啊!而且是兩場都坐在第一行!真是人間慘事。
修司導演已作古,他的電影概念大大地影響了好些後世的導演(我在小冊子裡看到的)。個人感覺,他在那個時代(七十年代)可以拍出那麼多天馬行空的角度及意像,其實非常的震撼。有些鏡頭及意念,今天看來,還讓人嘩然。一如Sigmund Freud,今天你閱到他的理論,還是覺得當時的他已想到那些,是個天才。
這張照片,是「拋掉書本跑上街」結尾時拍的,原來要捕捉電影螢幕上的影像,並不容易。又要看準螢光幕,又要擔心被場務工作人員活活捉到。
有幾幕我特別喜歡,譬如在某個場景裡,一掀草簾子或一拉布幕,鏡頭裡就出現了另一番的風景。那種強烈的對比,就是風格。色彩很豐富,尤其在「再見方舟」,用了好些丹紅的色調來點綴畫面。他也擅用意像,取角也有獨到眼光,幾乎所有角色在現實裡,我猜都是獨樹一幟的神奇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