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前與朋友們在小餐廳裡喝了幾杯酒,大家聊聊近況、談談處境,期間話題觸及到友情。其中一個朋友輕描淡寫地說,做朋友本身就是個互相磨合的過程,你可以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,你也可以無限度地堅持,但問題是,當你本身的VALUE & BELIEVE與普及大眾南轅北轍,你是否應該調整一下呢?好吧,不說普及,只談小眾,當你與你那堆朋友們的價值觀起了分歧,那麼是否應該彼此磨合後再繼續上路?倘若你堅持己見,那麼,也就只好這樣吧。
我聽得出神,也極之認同。可以相識,自是緣份;可以相知,就得靠大家的努力。
[教養]
看到微博裡有人寫,教養小孩的原意,不是讓他覺得成長是一場競賽,因為成長是本身是個旅程,教懂他欣賞沿途風光,珍惜陪他一起走的人,才是正事。我看著那段文字就微笑了,那個意境固然是我所嚮往的,只是,若活在這個畸型的城市,恐怖很難實現吧?
我當然知道素質與教養重要,但証書的浩瀚性也不能忽視。怎樣取得平均,看來是個關鍵。或者直接點說,在香港這個地方,不生小孩才是正確選擇。
[做人]
從別人那些討人歡喜的行為裡,我學懂了要悉心照料自己種植的人際關係樹。我願意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,譬如說,守時、待人有禮、不怕吃虧……我相信要成為一個好的人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每天都做好一點,漸漸就會變成好的人了。
[陌生人]
是次去旅行,與小女孩的姨媽第一次長時間相處。以前也有見面,不過只是匆匆幾小時,不算有什麼深入的認識。嗯,不過這幾年,我也實在有很多與陌生人長期相處的經驗,作為一個成年人,又加上我潛移默化要變成好人的想法,所以與陌生人的相處還不賴(當然也因為上天的眷顧,那些陌生人也全都是很好的文明人)。
我實在喜歡姨媽,理性與感性集合與一身的女人。看到她好些討人喜歡的優點,譬如說,雖已很飽,但依然將碟內的食物吃光光,以示對食物/對烹調者的尊重;樂意去幫助任何人;常常懷著感恩的心等等。看到她這些光明面,會教我更加想去變成一個好人。
當然,好與壞的定義,是很主觀的。